锚定地方需求,明确育人方向
数字媒体学院(计算机学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初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紧扣“艺术 + 技术、文化 + 科技” 的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服务地方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构建“学院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服务有特效”的育人新格局,专业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聚焦地方文化、传媒、旅游、艺术等领域,培养既懂数字技术(如 VR 开发、大数据分析),又具备文化素养(如地方文化挖掘、创意设计)的工程及数字媒体人才,填补区域内“技术 + 文化”应用型人才缺口。打通“学校、企业、科研机构”三方协同通道,实现教学资源、实践项目、科研成果的共建共享,让人才培养标准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提升毕业生在地方就业市场的适配性。
多维联动,筑牢实践育人根基
学院以“强基础、重应用、技艺结合、文技融合”为核心,通过五大举措构建闭环式育人体系,全方位提升学生应用实践能力。
党建思政引领,夯实师资与学风建设基石。学院深入实施专业“双带头人”工程,以党建带头人与学术带头人的双轮驱动,强化专业建设的政治引领与学术支撑;针对青年教师成长需求,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导师制度,通过经验丰富的教师“传帮带”,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积极推进校企师资双向培养,促进教师在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中双向历练,打通理论与实践的壁垒,增强师资队伍的行业适配性;同时,注重项目开发团队建设与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以项目为纽带凝聚团队力量,推动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通过这一系列针对性举措,学院形成了“党建引领、内外联动、梯队培育、团队共进”的师资建设格局,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坚守课堂、课外、考场、宿舍四个关键阵地,将入学教育、学风建设月、学习经验交流等主题教育贯穿学生在校全周期。同时,搭建多元教育平台,包括依托党课团课平台的理论教育模块、借助主题实践活动平台的实践教育模块、利用互联网+ 平台与学生专业自主学习平台的网络教育模块,并推进科学化、品牌化、标准化、考评化、网络化的“五化”建设,以此规范流程、提升成效,形成完善的学风建设体系。

“四维交叉” 实践教学体系,层层递进提升能力。学院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课内实验 — 课外实践 — 工作室实战 — 企业实训”环环相扣的“四维交叉”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提升学生实践素养与竞争力。课内实验为 “第一维度”,通过系统实验课程夯实基础技能,筑牢专业知识根基;课外实践为“第二维度”,以多样实践任务为载体,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主题活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工作室实战为“第三维度”,依托创新创业平台打破壁垒,学生在 VR 虚拟旅游平台等真实项目中直面挑战,强化“作业 — 作品” 转化能力;企业实训为“第四维度”,联动西安爱克斯未来等企业,提供沉浸式职场体验,助力学生熟悉行业标准,缩短校园与职场距离,增强就业竞争力。

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联动,以赛促创强化实战。设立8个创新创业工作室,形成“以老带新、专业互补”模式。例如,优学超学院工作室以数字媒体为主、软件工程和大数据为辅,高年级学生负责项目统筹,低年级学生承担技术支持。一方面,将竞赛内容嵌入课程体系,如《Python 程序设计》引入算法题库,学生通过竞赛积累项目经验。另一方面,支持工作室注册公司,实现“竞赛磨砺能力 + 创业实战落地”的联动。
对接产业的专业群建设,精准匹配地方需求。学院立足地方产业需求,以“学科交叉、技艺结合”为导向,构建两大特色专业群,形成适配地方产业的专业体系。“数字媒体专业群” 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核心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支撑,融合“艺术 + 技术”,培养兼具多技能的人才,拟申报的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专业将强化AI与创意结合,助力地方文旅、传媒产业升级。“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业群”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为核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支撑,深耕相关领域,拟申报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将深化多方向,增强对地方智能制造、智慧服务产业的支撑。两大专业群通过多方面联动,对接地方多产业集群,满足复合型人才需求,为学生搭建成长路径,推动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同频共振。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整合三方资源赋能教学。学院以“资源共享、协同育人”为核心,打破“学校 — 企业 — 科研机构”壁垒,构建深度融合的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已与甘肃紫光智能交通等10余家企业及科研机构建立稳定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生态,共建数字媒体人才实训基地,并联合开发地方产业需求项目。三方联动让教学紧跟行业前沿,企业需求反哺课程,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推动“作业— 作品 — 产品”递进式培养,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赋能,成果彰显育人实效
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成效显著。学院多门课程深挖思政元素,融合价值观引领与专业知识,形成特色教学案例。《C++ 程序设计》借红色主题任务融爱国主义、培合作意识;《信息技术基础》以抗疫案例讲知识,助学生理解社会责任;《大数据开发语言》用扶贫、帮扶类比技术,学生项目获省级奖;《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凭正反案例培职业素养,学生成果佳;《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析吉祥物文化,学生非遗设计获全国奖;《计算机网络》结合实例讲网络主权与规则;《WEB 前端程序设计》借绘国旗强调严肃性,学生作品获奖并用于校园红色宣传。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2022-2024年,学生获国家级奖项133项(一等奖10项)、省级284项(特等奖2 项)、国际赛道 10 项,涵盖数字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2项、省级多项,8个工作室孵化出 3 家公司,分别为兰州市梵星传媒、甘肃怡梦嘉数字文化、甘肃天釜万象传播文化有限公司、甘肃东弘文化传媒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 82.03%,多人入职甘肃紫光智能、西安千程信息等合作企业;25 名学生考入首都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与专业培养方向高度契合。学院毕业生在教育、政务、基层等领域成效显著,以专业技能适配社会需求。李菀竹从获全国竞赛奖成长为留校教师,指导学生获5 项省级奖;张竞艺获国校级奖学金与全国竞赛一等奖,策划 20 余场活动并获抗疫优秀志愿者。姬龙辉携40余项荣誉赴新疆基层,获自治区抗疫先进与县委三等功;谢凡创公司获全国奖,后任职和田市委组织部,升级系统提效40%。李月波现任职高校,开发学习平台三月注册破 2000;侯云飞入职警营主导预警平台获嘉奖;才让草扎根新疆教育,获县级优秀教师,课程包入示范案例。

师资与科研实力稳步增强。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59人,其中专任教师53人(教授13人、副教授24人),博士/ 硕士占比 84.74%,平均年龄 43 岁,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梯队。教师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校级教学成果奖 9 项;获批省部级项目 4 项、地厅级 17 项;获专利 3 项(实用新型、发明、外观各 1 项)、软件著作权 35 项,出版教材/著作 5 部,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科研支撑。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成效突出。研发《VR 美丽乡村游平台》、《宕昌县 VR 虚拟旅游平台》,助力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完成《基于虚拟现实的大地湾史前文明数字化展示系统》,推动甘肃文化传播。联合开发《“红色南梁” 党史学习教育平台》、《会宁县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VR展示平台》和《张掖市高台县西路军纪念馆VR展示平台》,成为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获广泛社会认可。

创新模式引领实践育人新路径
“四维交叉” 实践体系的递进式培养。从课内基础实验到企业真实项目,每个环节既独立聚焦又相互衔接,形成“基础能力 — 综合应用 — 创新 — 就业竞争力”的清晰成长路径,解决了传统实践教学“学用脱节”的问题,让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获得适配的能力训练。
“赛创联动”的成果转化机制。通过工作室实现“竞赛项目 — 创业项目 — 市场产品”的转化,如学生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的 VR 作品,经优化后成为地方文旅平台的核心内容,再通过注册公司实现商业化运营,让学生的创意不仅停留在竞赛层面,更能产生实际社会价值。
“专业群 + 地方产业”的精准对接。两大专业群紧密围绕甘肃文旅、数字经济等特色产业,从专业设置到项目开发,全程呼应地方需求,既为产业发展输送了急需人才,又让学生在服务地方中实现了个人价值,形成“人才培养 — 产业服务 — 区域发展”的良性循环。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学院构建了“以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地方需求为导向、以多方协同为支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同类院校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数字媒体学院(计算机学院)以“技艺融合,实践铸能”为核心,围绕地方需求构建育人体系,通过党建引领强师资、“四维交叉”练技能、赛创联动促转化、专业群对接产业、校企协同聚资源五大举措,筑牢实践育人根基。学院在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师资科研、服务地方等方面成果丰硕,毕业生就业升学优,技术服务赋能文旅与红色文化传承。其创新的递进式培养、成果转化、产教对接模式,形成了“实践为核、需求导向、协同支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范式,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持续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供稿:数字媒体学院






Copyright 2020-2025 ? 太阳成集团122cc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1400186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09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