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基本原则,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围绕学院中心工作抓党建,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细落实、落地见效,实现党员教育全覆盖,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和学院内涵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2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专业素养过硬;设有8个思政公共课教研室与1个专业课教研室,同时配备5个校外实习基地、1个省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个 VR 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及3个大中小学思政课师生研习实践基地,教学资源配置完善。近年来,学院以本科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思政育人及实践创新等领域持续深耕发力,成功构建起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思政教育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明确培养定位:锚定思政人才培育核心方向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立德树人”融入本科教育教学全过程,确立了“三聚焦”的人才培养定位。

聚焦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2024年6月,学院获评第三批新时代甘肃省高等院校党建“标杆院系”,校党委将思政课建设列为重点工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校党委书记担任学院责任联系人,校领导带头授课,形成“党委抓总、领导带头”的思政育人格局。
聚焦专业特色。凸显师范教育属性,将师德养成贯穿教学始终,通过“理论 + 实践”双轨培养,夯实学生师范素养;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加大核心课程比重,提升学生理论研究与思政工作能力;依托“第二课堂”开展“南梁精神进校园”等红色文化活动,组织志愿服务与社会调查,推动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

聚焦就业质量。结合就业市场需求,发挥专业优势组建考研考公培训特色班,针对性提升学生升学与就业竞争力。2024届毕业生中10人考取研究生、12人考取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考研考公率居学校前列,就业率达100%;2025届毕业生考研人数增至12人,实现升学质量与数量的双重突破,构建了“培养-升学-就业”的良性循环。
完善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本科教学框架
学院对标国家本科教育教学要求,以“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环节”为核心,持续完善课程体系,保障教学质量。
优化课程设置,衔接认知规律。按照“基础先行、循序渐进”原则,合理安排课程顺序,有效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同时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要求,新增《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思政公共课程,确保学时学分全面达标,2024 年以来实现相关课程全覆盖。

创新教学模式,推动科教融合。实施“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利用学习通、雨课堂等平台开展线上预习、互动讨论与课后拓展,结合线下课堂深化理论讲解,提升教学互动性与实效性;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确保教师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科教融合,将“南梁精神”“铁人精神” 等区域红色文化研究成果融入课程教学,丰富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分析、视频教学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严格执行教材选用标准,100%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与政治性。

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考核机制。拓展实践空间,与多所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近三年累计组织180余人次学生开展见习、试讲、实习活动;依托 VR 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打造“沉浸式” 实践教学场景,全年接待12000余次学生实践教学、600余次师生党建活动,承接校内外党建思政教育工作十余次。采用“理论考核+实践评估+过程评价”的多元考核方式,理论考核注重知识理解与应用,实践评估关注学生试讲、志愿服务等实践表现,过程评价纳入课堂互动、课后作业等环节,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成效。

创新教学举措:探索思政育人的特色路径
学院以“守正创新”为原则,围绕思政课提质增效,推出一系列创新教学举措,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经验。

打造“四用八步法” 思政课新模式。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探索形成“四用八步法”教学模式:“一起动手抓”(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设计)、“拓展阵地育”(延伸教学场景至红色基地)、“守正创新教”(传承经典理论与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关注热点评”(结合社会热点深化理论解读)、“积极主动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挥特长演”(鼓励学生通过情景剧、演讲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深化感悟讲”(组织学生分享学习体会)、“联系实际做”(推动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行动),该模式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构建“全员讲思政课”育人格局。开展思政课教师全员大练兵,通过教授“观摩课”、骨干教师 “示范课”、年轻教师“优质课”等听课评课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形成“以赛促教、以评促改”的良性氛围。组织思政专业学生全员讲思政课、全校学生参与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2024年学院学生团队在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荣获特等奖,展现了学生的理论素养与表达能力。

打造实践育人品牌活动。组织师生党员前往玉门油田开展“弘扬铁人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暑期实践教学活动,录制铁人精神系列讲座慕课50余集,积累丰富教学素材;深入南梁革命根据地开展“重走长征路” 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地研学中感悟红色精神;2024年承办甘肃省教育厅、省教育工委主办的“重走长征路,砥砺强国志”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全省十余所高校千余名师生参与,活动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成为全省思政实践育人的标杆活动。


开展系列专题讲座。依托思政课程开设“担当教育新使命,奋进强国新征程” 系列专题讲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习近平经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等主题,邀请校内外专家、骨干教师授课,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政治素养与创新能力。

健全质保机制:筑牢本科教学质量防线
学院严格执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构建“制度保障+多元评价+动态改进”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工作规范有序。
完善制度规范。制定《思政课教学质量规范》,对备课、授课、作业批改、考试考核等教学环节提出明确要求;出台《教研室工作细则》,规范教研室日常运作,明确教研活动频次、内容与考核标准,2024年各教研室累计开展教研活动80余次,有效提升了教学研究水平。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建立“督导评教、学生评教、同行评学、教师自评”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聘请校级教学督导定期听课,对教学内容、方法、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通过线上问卷、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学生对课程的评价,2024年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满意度达90%以上;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评课,分享教学经验,促进共同提升;要求教师每学期末提交教学总结,反思教学不足,制定改进计划。

彰显育人成效:本科教育成果丰硕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2024届毕业生考研上线率30.1%,录取率18%,考公率12%,2025届毕业生考研上线率28%,录取率23.5%,均居学校前列;就业率连续两年超95%,专业对口就业率稳定在80%左右,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中小学、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职业适应力强,获得用人单位高度认可。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表现优异,除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特等奖外,在“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教学技能大赛中均获佳绩,展现了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保障有力。学校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2021年以来按每生每年40元标准划拨思政课建设经费,并给予重点马院培育建设专项经费支持;图书馆及学院资料室建设“红色书香空间”特色资源库,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图书数千册,订阅《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导刊》等核心期刊20余种,提供丰富电子资源,满足师生教学科研需求。
教学运行稳定有序。本科人才培养各环节规范运行,近三年无教学事故发生;通过学情调研、师生座谈会等渠道及时解决教学问题,例如针对“线上线下教学衔接不畅”的问题,优化了教学平台操作流程,开展教师技术培训,提升了混合教学效果。
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设立青年教师“导师制”,提供国内外培训、学术交流机会,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计划2025-2027年引进博士3~5人,培育省级教学名师1-2人。
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AI +思政教学”模式,优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流程;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开发“红色文化虚拟研学”课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课融合,开设“思政+创新创业”专题 。
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线上+线下”质量监控平台,引入用人单位、行业专家参与教学评价;健全质量分析报告制度,定期发布教学质量报告,推动教学持续改进。
推进学科平台建设。积极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点,完善“本科-硕士”人才培养链条;拓宽毕业生跟踪反馈渠道,建立“一生一档”职业发展档案,提供个性化升学就业指导,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马院力量。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Copyright 2020-2025 ? 太阳成集团122cc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1400186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09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