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广电总局人才交流中心主办的2025新文艺人才创新交流研讨会7月28日在江苏昆山闭幕。我校制作的系列微纪录片《格桑花开》获评“优秀新文艺作品”,新闻传播学院教师胡源获“优秀新文艺人才”称号。
广播影视人才交流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交流研讨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宣传文化思想重要举措,是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文艺“双新人才”工作要求,提升新时代文艺工作创新发展能力,应对快速变化的媒体环境和蓬勃发展的数字文化产业,积极探索新的文艺创作模式和传播方式,培养和造就更多优秀新文艺人才的具体行动。本次交流研讨围绕新文艺人才培养、文艺作品创作、新媒体传播等内容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进一步激发文艺创作灵感,促进优秀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分享成功经验。
国家广电总局原宣传管理司巡视员兼副司长李宗达指出,传统的传播模式面临转型,观众的收视习惯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对广播影视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电产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新的传播形式和内容形态,短视频、直播、互动式内容等新兴业态方兴未艾,对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创作出更优秀、更贴近人民群众需求的文艺作品,成为摆在媒体面前的重要课题。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原研究室主任王甫等多位知名专家发表了极具洞见的演讲,对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发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王甫提出,我们正处于一个短视频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碎片化和颗粒化的趋势。短视频以其便捷性、趣味性和传播性,迅速占据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深刻地改变了文艺创作和传播的方式。这种碎片化和颗粒化的趋势,也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高质量、有创意、有价值的内容,才能在短视频平台上脱颖而出,这需要文艺工作者具备更强的创作能力和更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本次研讨会受益匪浅。通过多位专家的深入交流,呈现出广播影视业态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把握广电产业发展趋势,共同探索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新路径,为培养和造就更多优秀的新文艺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
供稿:新闻传播学院 通讯员:张悦 审核:胡源